光催化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评价方法介绍:光催化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评价

207次 2024.08.22

    光催化抗菌材料是一种利用光催化反应产生活性氧(ROS)或其他有毒物质,以杀灭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微生物的材料。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,包括局部感染治疗、个人防护装备、水净化、抗菌涂层、伤口敷料、食品安全、抗菌纺织品和空气净化等 。在设计策略上,可以通过形貌调控、掺杂金属或非金属离子、贵金属修饰、构建异质结构等方法提高光催化抗菌性能 。



   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,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,检测设备齐全,数据科学可靠,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光催化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评价报告。


    光催化抗菌材料检测标准


    GB/T 23763-2009 《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的评价》适用于在光照激发下产生抗菌性能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,要求试样表面平整,于覆盖膜接触良好;材质可以是玻璃、陶瓷、塑料、涂层、织物等。


    GB/T 30706-2014《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评价》适用于在可见光光照激发下产生抗菌性能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,其材质可以为玻璃、陶瓷、塑料、涂层、不透水的织物等。


    光催化抗菌材料抗菌检测方法


    1、菌种保藏


    将标准菌种用接种环接种在营养琼脂(NA)斜面培养基或其他适合的培养基上,置于恒温培养箱中,在 37 ℃士1 ℃下培养 24 h~48 h,然后于冰箱中在5℃~10 ℃下保藏。一个月内将其接种到新的斜面(以此类推),但接种次数从菌种中心得到的细菌算起不应超过14代。如保存时间达到或超过一个月,不可进行继代培养。


    2、菌种的活化


    将斜面保藏菌转接到NA平板或斜面培养基上,置于恒温培养箱中,在37℃士1℃下培养24 h士1h,每天转接1次,连续转接不超过2周。试验时应采用连续转接2次后(第3~14代)的24h内转接的新鲜细菌培养物。


    3、接种菌液的制备


    用于大肠杆菌菌悬液配制的 NB为500倍水稀释液(即0.2%NB),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配制的 NB为 100倍水稀释液(即1%NB)。室温下用0.1mol/L的氧化钠或0.1mol/L的盐酸溶液调节 pH值为 7.0~7.2,为便于细菌分散可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(如吐温-80)。


    4、样片制备


    制备标准空白对照样、光催化试样、试验用膜、试样及膜的清洁


    5、接种


    将步骤中的各个试样分别放入洁净的平皿中,试验面朝上。用移液管准确量取0.4mL制得的接种液,滴加到每个试样的表面,小心的用薄膜盖,调节薄膜使菌液分散均匀。注意不要将菌液溢出酒落,否则试验无效。


    对于织物试样,将薄膜置于样品下方,然后滴加菌液到样品上。


    6、培养


    打开黑光灯(UVA),稳定0.5h以上,然后调节黑灯管高度或功率来调节光照强度,采用紫外照度计测量。


    7、洗脱、计数


    1)“0”接触时间试样的洗脱、计数


    在3个0接触时间的标准空白对照样中分别加入20mL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洗脱液,充分洗脱后,按照GB/T4789.2对洗脱液进行活菌计数。


    2)培养后试样的洗脱、计数


    进行洗脱,之后马上对洗脱液进行活菌计数


    光催化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评价


    按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,得到的总抗细菌率(R总)的评价:


    抗细菌率>90%,具有抗菌作用;


    抗细菌率>99%,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。


    注:在报告上同时注明在365nm光源照射下的光催化抗菌贡献值(R)。
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  • 电话:400-133-6008

    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(天河实验室)

   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(黄埔实验室)

    邮箱:atc@gic.ac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