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性餐具卫生安全检测项目汇总 一次性餐具检测不合格问题有哪些


日常生活中,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次性餐具。那么问题来了,一次性餐具卫生吗?用多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?有些塑料餐具遇到热食就变得软趴趴,还能用吗?
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,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,检测设备齐全,数据科学可靠,可出具国家认可的一次性餐具卫生安全检测报告。
一次性餐具检测项目
1、一次性纸餐饮具:
大肠菌群、霉菌、沙门氏菌
感官指标、渗透性能、杯身挺度、标签标识
感官要求、铅、砷、甲醛、荧光性物质、总迁移量、高锰酸钾消耗量、重金属(以Pb计)
2、一次性塑料杯:
大肠菌群、霉菌、致病菌
感官要求、总迁移量、高锰酸钾消耗量、重金属(以Pb计)、脱色试验
感官要求、负重性能、耐温性能、跌落性能、标签标识
3、一次性筷子
大肠菌群、霉菌、致病菌
噻苯咪唑、邻苯基苯酚、联苯、抑霉唑
含水率、二氧化硫浸出量、产品信息
一次性餐具检测不合格问题
某日,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12批次一次性筷子、65批次一次性纸餐饮具以及70批次一次性塑料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。
结果显示:一次性筷子产品3批次不合格,不合格率25.0%,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标签标识和感官指标。一次性纸餐饮具产品3批次不合格,不合格率4.6%,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标签标识和感官指标。一次性塑料杯产品共51批次产品不合格,总体不合格率为72.9%,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标签标识和负重性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产品不合格发现率较高,但涉及食品安全的生化指标,所有产品未发现不合格。
一次性餐具检测不合格问题主要有:
1、标签标识问题
此次抽查发现共有53批次一次性餐具的标签标识不合格,其中一次性塑料杯48批次,一次性筷子3批次,一次性纸餐饮具2批次。
主要问题在于未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、成分名称不全、未标注“食品用”等关键信息。
标识是消费者直接了解产品信息的关键组成,如果标识上的信息表达不准确或者不规范,可能导致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的质量问题。而超出保质期的一次性餐具产品可能存在微生物超标等安全隐患,很可能危害健康安全。
2、负重性能测试不合格
此次抽查中,共有6批次一次性塑料杯产品未通过负重性能测试。
根据GB/T 18006.1-2009《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》标准要求,在室温下的一次性杯子负重3kg,1分钟后高度的变化不应超过5%,以保证消费者在使用时不易因为杯子变形被烫伤,而6批次不合格产品均在负重3kg下发生塌陷或严重变形。
3、感官指标不合格
很多纸杯都印有漂亮的图案,但是根据国家规定:“杯口距杯身15mm内、杯底距杯身10mm内不应印刷”。本次有1批次产品感官指标项目不合格。
一次性餐具选购贴士
一次性餐具在选购和使用上都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。
1、一次性纸餐饮具、一次性塑料杯等产品都是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,消费者要看清楚它的包装信息,是否有QS标志、适用温度、保质期等内容。尽量选择色泽均匀、没有装饰图案的一次性餐饮具。
2、杯身挺度不好的纸杯或塑料杯捏起来很软,负重性能往往不达标。倒入水或饮料后,端起来时会严重变形,有的甚至端不起来,一不小心就会把水洒落在身上,如果是开水的话就很容易烫伤。
3、纸杯一般会标注是否可以盛装热饮,有些冷饮杯、冰淇淋杯表面涂有食用蜡,当盛装的热饮温度超过70℃时,纸杯表面蜡层容易融化并混入食品中,影响口感和卫生安全。
而塑料杯底部都会有个三角数字符号,它代表了杯子是什么材料制成和使用条件,市面上一次性塑料杯一般是PP(编号5)和PS(编号6)两种材质。
PP材质安全无毒,能耐130℃左右的高温、能耐受微波炉加热,正常使用下可以盛装沸水、热饮。
PS材质高温下有可能会释放出苯乙烯和乙苯,因此PS材质一次性塑料杯一般用来盛装冷饮或者温热的饮品。
-
腻子检测项目有哪些 外墙腻子检测哪些内容腻子检测有哪些项目指标要求?外墙腻子检测包括哪些内容?下面跟着中科检测小编来了解。
-
腻子检测项目有哪些 外墙腻子检测哪些内容腻子检测有哪些项目指标要求?外墙腻子检测包括哪些内容?下面跟着中科检测小编来了解。
-
食品级硅胶测试方法 食品级硅胶检测项目及标准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,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,检测设备齐全,数据科学可靠,可出具国家认可的食品级硅胶检测报告。
-
药用铝箔包装材料检测项目详细解读:铝箔包装性能检测与安全检测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,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,检测设备齐全,数据科学可靠,可出具国家认可的药用铝箔包装检测报告。